1月5日,由中国贸促会调解中心委托湘潭大学课题组研究编写的《中国商事调解年度报告(2022-2023)》在北京正式发布。《年度报告》是全国首份系统介绍商事调解发展情况的全面型报告,填补了国内空白。《年度报告》由中国贸促会商法中心主任、中国贸促会调解中心执行副主席蔡晨风发布,蔡晨风主任、司法部调解理论研究与人才培训(湘潭大学)基地主任、湖南警察学院校长廖永安教授、同济大学法学院院长蒋惠岭教授回答了记者提问。总台央视、新华社、人民日报、光明日报、经济日报、法治日报等50余家媒体参加发布会,在线观看发布会直播人数达20余万人次。
(新闻发布会现场)
《年度报告》坚持实践导向、问题导向,秉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、历史与现实相融通、国内与国际相比较的多元研究视角,综合采用实证分析、规范分析、比较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,希望能够精准呈现中国商事调解的现实图景,勾勒中国商事调解的发展远景。
(廖永安教授答记者问)
亮点一,这是我国第一份体系化阐释中国商事调解发展情况的全面型报告,填补了国内空白。报告着眼中国商事调解事业发展大局,从顶层设计到地方实践,从历史演变到最新发展,从“把脉问诊”到“对症下药”,共17万余字,五大章节,全面总结了我国商事调解年度发展现状,系统分析了当下商事调解面临的关键问题与挑战,并对商事调解未来发展路径提出了建设性意见,涉及商事调解法律规范梳理、商事调解实践状况调研、商事调解重要理论问题研究,体系架构完整、内容全面丰富,是一份系统呈现中国商事调解年度发展全貌的报告。
亮点二,这是一份实践化导向与学理化阐释紧密结合的研究型报告。商事调解是一个在实践中产生、经过实践检验、富有实践生命力的纠纷解决方式,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、实践品格、实践要义。同时,商事调解作为一项新兴事物,极具理论内涵和学术争议,有关商事调解的法理属性、商事调解的协议效力、商事调解执行机制等问题仍需形成理论共识。报告坚持问题导向,发现问题、回应问题,并始终坚持学理化阐释、学术化表达,充分展现了学理深度和学术厚度,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,
亮点三,这是一份数据详实、素材扎实的参考型报告。报告通过调查研究,基本摸清了商事调解的组织数量、人员数量、业务数量等重要行业数据,剖析了国际商事调解的典型案例,对全国商事调解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精准统计与深入分析;系统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、香港特别行政区、上海等地的商事调解创新举措,总结提炼了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启示,为我国其他地区推动商事调解发展提供了操作性强的发展思路;报告还回应了备受关注的商事调解立法问题,围绕商事调解立法的基本范畴、模式选择、结构设计、内容安排做了全面分析,并提出了具体路径和方案,相信这份报告能够为改革决策者、实践探索者和理论研究者提供较为扎实的实证素材和行业信息。
据了解,报告撰写期间,中国贸促会调解中心与湘潭大学课题组协同攻关,进行了大量实地调研,先后赴杭州、南宁、深圳、上海、武汉、香港、澳门、珠海、哈尔滨等11个城市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,与当地司法行政部门、各级法院、调解组织等相关方进行了深入交流,收集了许多详实的数据和鲜活的素材。同时,中国贸促会调解中心积极发挥拥有66家地方和行业调解中心的工作网络优势,请山东、四川、浙江、湖南、陕西、甘肃、广东、广西等地10余家贸促系统调解机构在当地同步开展调研,提供了宝贵的调研成果。课题组还面向全国调解组织和调解员发放了调查问卷,获取了真实的一手数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