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年来,湘潭大学聚焦法治航天建设、服务航天强国战略,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——
法治筑梦,奔赴星辰大海
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畅
通讯员 王成奇 钟业天
湘潭大学西山山麓,深红色外墙的法学楼坐落在波光绿意中。
蔡高强,国内最早研究中国空间站法律制度的知名学者之一、首届全国十佳国际空间法学工作者获得者,就是在这里,带领团队为推动法治航天建设默默耕耘20年,取得丰硕成果:
参与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法》立法讨论、《北斗导航条例》制定,推动中国特色的航天损害赔偿责任单行立法,航天员权利保护体系研究等成果被用于航天员的培养、训练与康复,中非航天合作等智库报告被纳入国家计划……
空间法研究是传统且小众的领域,坚守“冷门”,要毅力,更要情怀。“专业不热,但我们做研究的心是热的。”蔡高强说,“航天软实力的核心,在于航天法律体系的构建。只要国家需要,闯‘无人区’,我们责无旁贷。”
(湘潭大学法学楼)
叩问九天,服务“国之大者”
4月21日,蔡高强早早来到办公室,继续修改24日在中国航天大会上的发言内容。此时,窗外春光正盛、绿意摇曳。
中国航天大会是极具影响力的综合性行业盛会,通常大会上一些极具前瞻性、原创性、重大性、开拓性的报告,会被直接采纳吸收,转变为实际执行的政策和法规。从2018年应邀参加首届,到如今迈入第六个年头,蔡高强从未缺席,经常担当主持人、主讲人、评议人等角色。
前几次参会,蔡高强主要关注载人航天、外空资源开发、中国北斗导航、中国空间站相关的法律问题。今年,他根据中国航天发展新动向,又有了新的考量。“中国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模式,开始接纳外国航天员入驻,我聚焦的是中国空间站航天员权益保护问题。”蔡高强说。
激烈的外空竞争和抵近侦察、射频干扰、外空网络攻击等人为的空间危险行为,给航天员安全带来极大威胁。在外空安全国际法律制度缺失背景下,如何保障中国航天员的健康权、生命权、自卫权?蔡高强将从法律层面,针对中国空间站航天员营救制度、航天员行为规范等内容,提出一系列可行方案。
交叉豁免责任机制的研究,这在国内尚属空白。
目前,在轨运行的空间站包括中国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。国际空间站以美国、俄罗斯为首,包括加拿大、日本等16个国家参与研制,各方约定一旦出现责任纠纷友好协商、互相豁免,交叉豁免责任机制应运而生。而作为我国自主建造的空间站系统,交叉豁免责任机制并不适用中国空间站实际。
“我国要根据空间站的差异,建立多模式交叉豁免责任机制及与之相配的多元化救济途径。”4月12日召开的中国空间站运营与航天员安全法律问题研讨会上,蔡高强提交的报告被国家相关部门采纳。
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“基于太空竞争的航天贸易管控及法律规范研究”“全球卫星导航国家标准立法趋势及中国话语权研究”等科研项目20余项;出版《中国空间法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》等首创性著作10部,《中国空间站法律制度研究》也将于今年面世,为国内该领域首部专题著作……近年来,湘潭大学以蔡高强、覃斌武、刘功奇为主的空间法研究团队,紧跟国家战略需求和领域前沿动态,为推动国家法治航天建设贡献智慧。
如今,该团队获得“全国空间法律政策研究先进集体”等100余项荣誉。他们的目光,是更加璀璨浩瀚的星辰大海。
(中国空间站运营与航天员安全法律问题研讨会现场)
逐梦九天,开辟全新赛道
“空间法与特色学科交叉,其研究成果更具开创性、时代性、应用性,契合国家战略发展需要。”80后刘功奇,2018年从湘潭大学博士毕业,因在空间法与非洲法交叉研究中成果丰硕,33岁被评为副教授。
刘功奇发现,中非航天领域虽有一定科技接触,但学术界的理论研究尚未延伸至相应的法律制度保障领域。同时,西方已建立一整套对华航天封锁的法律政策,对中国航天“走出去”参与国际竞争,形成严重阻碍。
“无论是从中非经贸合作转型升级,还是从应对西方对华航天封锁出发,我们都必须扩大中非航天航空、船舶、互联网等高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合作。”刘功奇说,“而且,非洲国家也想在第四个空间发出自己的声音。”
2021年10月25日,刘功奇提交的关于中非航天合作机遇与挑战的咨政报告,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采用并向上报送。一个月后,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举行,中国政府发布《中非合作论坛—达喀尔行动计划(2022-2024)》。刘功奇提出的强化中非航天应用合作交流机制、开展对非航天科技基础能力建设等内容,均被该计划采纳。
空间法与特色学科双向贯通,湘潭大学开辟法治航天研究新领域。航天法治与航天科技的强强联手,则是该校打出的另一张“王牌”。
当前,国际上存在四大卫星导航系统。北斗作为我国最先进的导航技术,因尚未完全进入国际标准体系,全球广泛应用极为受限。
如何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,将“中国的北斗”变成“世界的北斗”?刘绪,湘潭大学法学卓越班大三学生,与团队7名成员启动《“无标准不北斗”:以标准国际化助推北斗全球应用的法律思考》项目,力求寻找应对之策。
随着前期准备不断深入,刘绪团队发现,怎样准确掌握北斗技术应用领域、现状及困境,成了“拦路虎”。湘潭大学从事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研究的陈洋卓的指导与加入,破解了这一难题。近日,一份4万余字的调研报告出炉。
“航天法治与航天科技的碰撞,一是能在立法过程中提供专业技术参考,提升法律的针对性、科学性;二是有了相关的法律标准,技术方也更能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。”蔡高强说。
目前,湘潭大学围绕航天强国战略,已在航空动力、航空发动机热障涂层等方面推出系列技术成果。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有关部门,计划与湘潭大学联合建设法治航天建设与人才培养研究基地。更多前瞻性合作,将在这里“开花结果”。
(刊载于《湖南日报》2023年4月25日03版》)
https://m.voc.com.cn/xhn/news/202304/17411654.html